首页

白丝女王sm调教视频

时间:2025-05-24 14:15:05 作者:两部门紧急预拨300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 支持贵州做好地质灾害救灾工作 浏览量:68100

  中新社南昌10月29日电 题:民间航海家汪大渊为何被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专访豫章师范学院副教授章丽

  中新社记者 吴鹏泉 姜涛

  提起中国的远洋航行,人们多半首推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鲜为人知的是,早在元代,被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的江西南昌人、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就附商舶浮海,足迹遍及亚非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汪大渊为何被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他与郑和下西洋有何区别?豫章师范学院副教授章丽一直在从事文化和旅游国际传播研究,近日她在江西南昌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这位中国民间航海家的故事。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汪大渊被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你认为二者有哪些共性?

  章丽:1330年冬春之交,弱冠之年的汪大渊由泉州港附舶(搭乘商船)出海,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航海旅行。这次航行的区域,远至阿拉伯及非洲地带。1334年回到泉州,前后历时近5年。1337年,汪大渊第二次由泉州港出航,航涉的区域重点在南海诸岛周边国家。1339年夏秋间回到泉州,前后历时近3年。

  远航回国后,他把两次航海所见记录整理,写出了《岛夷志》。至正九年(1349年)冬,汪大渊过泉州,适逢吴鉴(元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奉命主修《清源续志》(即泉州志),因泉州为市舶司所在地,应记外事,遂将《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后。1350年春,汪大渊回到故乡南昌,复将该书以单行本刊印,并请张翥(元代诗人)作序,“以广其传”。后《岛夷志》佚失,所幸该书节选《岛夷志略》在清代被《四库全书》收录。

  《岛夷志略》上承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和赵汝适《诸蕃志》,下启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等书,很早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被译成英、法、日等多国文字供国外学者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苏州大学教授魏向东所著的《行走天下:中国行旅文化》一书中,将汪大渊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汪大渊和马可·波罗,我认为二者有以下共性:

  首先,汪大渊和马可·波罗家庭背景相近,都是出生于衣食无忧的商人家庭。

  其次,两人的航海行动几乎活跃在同一历史时期。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数十年后,汪大渊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出发,随商船远航走出国门。

  两位航海家都采取了搭乘商船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航海历程。他们都以纪实体裁写下了沿途所见所闻,回国后将游历情况写作并编纂成书。他们各自的著作《岛夷志》和《马可·波罗游记》,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五,汪大渊和马可·波罗对世界历史、地理的贡献均被世人认可,都促进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

图为江西南昌市青云谱区象湖风景区汪大渊纪念广场。刘佳健 摄

  中新社记者:生长于内陆的汪大渊,为何会萌发探索海外的志向?

  章丽:汪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少年求学时,汪大渊天资聪颖,博览群书。他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记》爱不释手,尤其是《货殖列传》中南北各异的地理、自然、物产等内容,更是反复诵读,沉浸于“纸上神游”的同时,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他收集了许多记载各地奇闻逸事和风土人情的地理著作,对海外地理的游记格外痴迷。

  汪大渊出生地(今南昌市青云谱区施尧村)水运业较为发达,是古代当地水上交通良港和货运集散地。“江到南关古渡头,旁分一曲入溪流。垂杨夹道三千户,绕郭连樯数万舟。”宋朝诗人宗必经的《南浦》诗中,就描述了施尧村一带的航运盛景。汪大渊成长的这方水土,虽不是沿海一带,却是个连山通海的地方。对外航运频繁的成长环境,为他提供了远洋航海的信息基础。

  成年后的汪大渊束装远游,沿着赣江一路上溯,来到了福建泉州。泉州港古称为“刺桐港”,此时的刺桐港正值海上贸易空前繁荣之际,是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取道泉州出海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后来写道:“我们抵刺桐城,城甚大……刺桐港(泉州港)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不可思议……”正是泉州港的舶商云集景象,进一步激发了汪大渊探险求奇的兴趣,促成了他日后两度远洋航行的壮举。

航拍江西南昌市青云谱区象湖风景区汪大渊纪念广场。刘佳健 摄

  中新社记者:汪大渊远航与郑和下西洋有何区别?

  章丽:与郑和下西洋全由朝廷造船出资不同,汪大渊几乎仅靠一己之力凭借商船完成了航海行动,他的故事比郑和早了半个多世纪。

  汪大渊先后两次出海,都是附舶远行。他没有自己专门的船只,也没有自己的生意,只是靠着搭乘商船不断航行,一段一段前往下一站。可以说,汪大渊的航海,完全是凭借以商船活动为基础的民间航行活动,这也是汪大渊远航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汪大渊远航给郑和下西洋带来借鉴。作为翻译官多次追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中记述了下西洋期间的所见所闻。在该书序言中,马欢感慨:自己随郑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马欢的实地考察,印证了汪大渊记载的真实性、准确性。

航拍江西南昌市青云谱区象湖风景区汪大渊纪念广场。刘佳健 摄

  中新社记者:《岛夷志略》记载了海外历史胜迹和奇闻逸事,对当前研究古代中外经贸文化交流具有怎样的价值?

  章丽:在航海旅行中,凡所到之处,汪大渊对各地的地理山川、民情土俗、风景胜迹、奇事异闻、贸易货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严谨的记录。

  现存《岛夷志略》约2万字,书中记载的220余个国名、地名中,有些是初次见,有些甚至是仅见于该书。这些翔实记载,在历史、地理、文化、国际贸易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当前专家学者们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史料。

  《岛夷志略》还记载了台湾、澎湖是中国的领土,当时台湾属澎湖,澎湖隶属泉州晋江县,盐课、税收归晋江县。这恰好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空白点,也是17世纪之前中国人对台湾岛的历史记载之一。

  中新社记者:研究汪大渊远航,在当下有何现实意义?

  章丽:以共情激发国家之间的情感流动,是当下做好国际传播的可行路径。在人类与海洋接触的过程中,汪大渊无疑是冲锋在前的勇士。基于人类对航海探险的共同情感体验,将民间航海家汪大渊作为情感化标签进行国际传播,可为国际公众认知世界海洋文明成果提供“共情机遇”。(完)

  受访者简介:

章丽。受访者供图

   章丽,豫章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化与旅游学院新闻系主任,江西高校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西省文化与旅游研究推广协会会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省、市级课题10余项,获得省级智库研究成果1项。

【编辑:李润泽】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学术圆桌 | 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10月24日至29日,“歪果仁带你游青海”第三季嘉宾走进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感受三江之源自然风光,沉浸式体验高原游牧文化及特色非遗,品尝地道藏餐,“打卡”独特的藏式民宿,并用镜头记录沿途所见所闻。

(杭州亚运会)中国香港男足挺进8强:“港版c罗”攻入制胜一球

韩东文表示,下一步,商洛市将继续以商洛陆港集团货运平台为依托,常态化发行专列班次,引导企业搭乘“商西欧”专列,将更多商洛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为商洛“一都四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完)

美国对中国的这一做法,令澳大利亚感到不安

会上,还举办了第一届“领航者杯”浙江国资国企创新大赛颁奖仪式、浙江国资国企创新发展特聘专家聘任仪式,并邀请有关专家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AI大模型重构产业竞争力等作主旨演讲。

云南楚雄非遗彝绣亮相北京钟鼓楼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应重视和强化数字技术在乡村生产生活中的整体性建设,既要注重推动区域之间在数字技术、资源、人才上的相互协作与交流,也要注重运用数字技术建立起城乡之间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的健康机制,保障村民在参与各种市场要素交换时的基本权益,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清晰认识并深切关注基层群众的内在需求,在引入数字技术治理手段时,不宜采用刚性的行政力量强制推行,防止出现“表面数字化”和“只见数字不见人”的信息形式主义弊端,而要在充分尊重乡村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关注数字技术推广使用时的地方适应性,以及村民的情感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村民数字素养、数字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消除因知识、能力、年龄等差异所导致的“数字排斥”“数字歧视”和“数字遗民”现象,形成真正契合并满足村民发展需求的数字治理格局,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保证所有群体真正共享数字红利。

奥运冠军们学跳新疆舞 来看潘展乐的“舞姿”

三是公共服务类应用加速覆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与包容,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持续发展让网民数字生活更幸福。网约车、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长明显,较2022年12月分别增长9057万人、5139万人,增长率分别为20.7%、14.2%。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